阳江三宝文创插画包装礼盒
阳江三宝文创插画开篇选择了河堤醉月酒楼,创作团队觉得,“吃穿住用行”,吃是排第一位。所以用醉月
酒楼作为第一个开篇,然后从开始延伸创作。无论在民国时期或是目前现存建筑物,河堤十字路口这栋醉月
酒楼都称得上是地标性建筑。河堤是阳江人心目中的美食夜市街,骑楼林立。醉月酒楼是阳江民国时期四大
红极一时的酒店,当时醉月酒楼常聘请艺人登台唱曲、名嘴说书,是不少老阳江的回忆,很多年轻一辈都没
听过醉月酒楼,更不了解其中的历史。阳江三宝插画的初稿考虑将醉月酒楼的名菜“龙肠”展现出来,团队
翻阅了不少材料,都没找到“龙肠”的图片,后面的“龙肠”就不了了之。
阳江三宝插画选题的初期,特意去了陈泽满的阳江三宝博物馆取经,满叔也给团队介绍了很多关于阳江三宝
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对后期创作给予很大帮助。
阳江漆器
阳江漆器,阳江三宝之首,其地位与其背后承载的海丝文化密切相关。阳江漆艺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
空间载体,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补给港和中转港,由于木船常年经海水浸泡,容易腐烂,需不断
涂防腐油料,最初使用的是桐油,后工艺精益求精,在桐油的基础上演变为油漆,由此也带动了阳江漆器业
的发展与繁荣。阳江漆器也逐渐成为了“阳江三宝”。阳江漆器箱子因其具有耐水、防潮等特性,作为海上
远航储存物品的载体十分合适。
阳江漆器搭建在河堤骑楼之上,一楼是基础的漆器作坊,二楼是一个漆皮箱。建筑物中展示了阳江漆器的设
计、制胎、上漆、抛光等关键场景,让你通过想象脑补去还原漆器的制作过程,引发共鸣。
阳江小刀
阳江刀剪文化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公元557年,“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屯兵两阳,在阳江地区制
作大量兵器,这标志着阳江制刀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前,阳江小刀主要以打铁铺模式生产,后来才
发展出阳江小刀的专属制作工艺。在这些打铁铺中,以“何传利”产品最为著名。阳江铁匠梁季芙制作的
“季芙小刀”在“何传利文武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以其锋利、耐用、美观而在全国小刀评比中获奖,选
送世界博览会参展。从此,阳江小刀闻名海内外。
阳江小刀则选取打铁巷这一人间烟火气的主题,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当时打铁巷场景,打铁巷本是连通太傅路
和河堤路的一条小巷,创作团队将其变巷为楼,骑楼门口外的招牌是一把硕大的菜刀,骑楼一楼是铁器成品
、生活用具销售区,二楼是打铁铺的生产中心,安装着大火炉,炉边的风箱一拉,风鼓进火炉,炉膛内火苗
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再移至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大家通过画面
重温打铁这传统手工技艺魅力。
阳江豆豉
相传数百年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曾娶窦氏为妻,生下一子后就得病身故,剩下窦氏寡母孤儿乞讨度
日。一天,母子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在瓦罐里。一个月后,窦氏发现瓦
罐里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窦氏把霉洗干净,撒了一把盐,又小心收藏好,又过了数日,在家中闻到
一股浓郁的香味,发现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尝后香浓可口。母子在此基础上改进,日后制作出独
具风味的阳江豆豉,远销四方,“豆豉”也就这样从“窦氏”这一谐音中得来。
窦氏传说有待考证。但阳江县志记载,三德是平冈人,创制出了别具风味的姜豉,后来王三德在甜酒巷开坊
制作豆豉,取名叫“三德豆豉”。当时,独家经营的“三德豆豉”以其味美香醇,质地松软,存放时间长而
吸引顾客。“三德豆豉”远销恩平、开平、新会、江门、台山、广州、香港等地,是晚清阳江销量最大的豆
豉坊。
创作团队将阳江豆豉建筑变为一个豆豉埕嵌在骑楼内,一层是蒸煮车间,二层是选曲、制曲车间,三层是发
酵车间。阳江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造就阳江豆豉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从一粒黑豆到一颗豆豉,需经历20
多道工序,一粒不起眼的豆豉,凝聚了阳江人在几百年间探索出的特殊豆豉酿造技艺。
阳江三宝文创插画,特意把一些阳江元素的细节容纳在插画中,比如猪肠碌、狗利仔、阳江风筝,让整体更
有趣。
传播阳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阳江文化。